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梅州日报全媒体采风行•兴宁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梅州日报社深入开展主题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媒体采风活动,前往各县(市、区)巡回采风,重点围绕谋划“十四五”、全面奔小康的主题进行全媒体报道。今日本报第三版推出兴宁篇《乘势而上努力当好梅州生态发展主力军》。
近日,梅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采风团走进兴宁市,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全媒体记者还深入兴宁市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民医院异地(整体)搬迁新建项目、锦绣学校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用笔和镜头记录兴宁市“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及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据介绍,兴宁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梅州市委“123456”思路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高质量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工贸新城·智慧兴宁”新篇章,努力当好梅州生态发展主力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拍摄:李龙 管燊 吴腾江 剪辑:李龙 管燊 片头:张贝婕 审核:丘儒 部分素材来源于兴宁市电视台)
(张森源 摄)
书记专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近日召开的中共梅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日前,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畅谈兴宁市如何贯彻梅州市委全会精神,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他表示,兴宁将按照总书记赋予广东的总定位总目标以及省委、梅州市委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找准兴宁的历史方位,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继续深化实施“一城一廊一带”和“工贸新城·智慧兴宁”思路举措,为梅州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作出兴宁贡献。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兴宁将具体围绕哪些方面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余其豹:围绕“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我们第一时间召开兴宁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和人大、政协“两会”,提出了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抓手,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和梅州市委工作部署,高质量加快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工贸新城·智慧兴宁”新篇章,努力当好梅州生态发展主力军。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党的建设,锻造坚强有力队伍。高质量高标准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严格执行省委“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实施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平稳有序推进县镇村三级换届,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扎实做好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二是抓产业提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主动服务融入“双区”“双城”建设,大力推进38个省和梅州市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建好产业转移工业园、互联网产业园、丝苗米现代产业园和酒文化产业园,谋划建设兴宁肉鸽产业园和神光山康养旅游产业园。积极抢抓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政策机遇,围绕梅州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全力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食品药品等主导产业,加快推动机电、工艺、酿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是抓扩容提质,提升城市颜值气质。围绕打造“梅州副中心城市”,全力配合推进梅龙高铁建设,加快推进梅龙高铁兴宁南站综合枢纽客运站及连接线落地建设,谋划建设“高铁新城”。以“两美”行动为抓手,集全市之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是抓生态环境,坚决筑牢生态屏障。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严格保护合水水库等饮用水源地。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完成森林抚育18万亩任务,严防森林火灾。积极创建“无废城市”,全力擦亮绿色底色。
五是抓民生事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持之以恒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大力度补齐一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谋划建设文峰片区学校,推动新建兴宁市人民医院及创建“三甲”医院,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深入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人才培养工程,全力支持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技师学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之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兴宁市将如何顺应“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余其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兴宁将聚焦强产业、补短板,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效的基础上,推动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深度融合,加快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分类优化。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兴宁鸽”、丝苗米、梅州柚、油茶、生猪等农业优势产业,今年争取新增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个粤字号农产品,力促丝苗米省级现代产业园在上半年投产达产,启动宝宁农牧鸽产业科技园项目,加快广弘农牧生猪现代养殖项目建设。
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谋划打造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重点推进石马镇“六村联动”和刁坊、坭陂、新圩“三镇十一村”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加大圩镇建设,推进市镇村公共服务一体化。
四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兴宁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整体城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现场走笔
策马踏征程 铿锵谱新篇
春暖花开,正是奋斗好时节。兴宁市施工现场处处紧张繁忙、热潮涌动,“闻鸡起舞、只争朝夕”的建设激情扑面而来。今年,兴宁市围绕抓好正在实施的38个省和梅州市重点项目,全力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工贸新城·智慧兴宁”。
在兴宁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整体城镇化项目建设正酣。项目一期的2栋厂房和1栋宿舍楼已经基本完成内外装修。项目二期的9栋大楼也拔地而起,工地上塔吊林立。二期有1栋宿舍、2栋厂房的主体已封顶,其余厂房均施工至二层楼面,仓库和宿舍楼的建设也正在推进,预计今年9月全部建成。园区管委会项目股股长罗胜华介绍说,该项目以通用标准厂房、综合孵化服务中心、研发电商双平台为主要载体,建成后将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带动镇园联动发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
沿着园区的工业大道,来到赐裕鞋业加工生产项目建设现场,150多亩的土地上,经过5个多月的建设,项目首期的2栋宿舍楼已经封顶,2栋厂房已经基本完成主体建设。“我们共建设4栋厂房、3栋宿舍、2栋仓库和1个停车场,预计明年6月将全部竣工并完成验收。”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首期建成后,预计年产量达800万双、年产值15亿元、年税收额5100万元。
去年,“兴宁鸽”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当前正在加快建设的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肉鸽加工产业一体化项目,就是兴宁市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项目。该公司负责人陈伟波表示,项目将建设年产1000万只以上的肉鸽活禽屠宰车间以及肉鸽休闲食品深加工车间,达产后年运营收入达2.85亿元、年税收达3565万元。
除了产业项目,民生项目的 建设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位于福兴街道的新建兴宁市人民医院,传染科楼、南区地下室、行政综合楼、高压氧舱楼、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和核医学门厅的主体建设均已完成。“医院以曾坑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南区的主体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北区部分楼房正在进行基础开挖,计划今年底项目首期工程全面竣工,明年上半年完成整体搬迁工作。”项目设计方负责人唐中成说。
互联网产业园、省级丝苗米现代产业园、“一江两岸”河堤公路、宁江公园二区、锦绣学校、石马“六村联动”和刁坊、坭陂、新圩“三镇十一村”连片示范建设……眼下正是项目施工的大好时光,兴宁市正以“项目进度就是尺度、工地就是阵地、现场就是战场”的拼搏精神,争分夺秒,抢抓项目建设不放松,掀起了全面聚焦项目建设、全力攻坚项目建设、全心服务项目建设的发展新热潮,推动在“十四五”开好头、起好步。
绘蓝图
展望兴宁“十四五”
主要目标
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主要任务
1、发展实体经济
培育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
发展互联网产业,积极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互联网产业高地。
加快文旅康养、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力建设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
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力争至2025年产值超100亿元、税收超5亿元。
力争至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5家以上。
2、城乡融合发展
谋划将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及叶塘镇周边打造为兴宁城市副中心。
规划建设“高铁新城”,至2025年城市建成区扩大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5万人。
做大做强丝苗米、“兴宁鸽”、柚果、油茶、茶叶、生猪等优势产业。
3、提升基础设施
确保梅龙高铁2024年建成通车,建成兴宁南站综合枢纽客运站及连接线,完善高速路网。
力争到2025年旅游公路乡镇全覆盖。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建成兴宁市人民医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力争2022年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统筹推进智慧城市等十大工程,加快建设“智慧兴宁”。
4、筑牢生态屏障
至202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6.72万亩以上。
加快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建成静脉产业园。
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力争每年度的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稳定达标,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5、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体育事业发展。
力争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6、努力扩大内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大力畅通内外循环,发展壮大市场主体。
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
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
7、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积极承接梅州综保区、无水港辐射,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和外贸新业态。
主动服务融入“双区”建设,加强与汕潮揭、闽赣等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