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医疗器械产业园的精密生产线到“兴宁鸽”养殖基地的直播带货间,从跨城校企联动的实验室到返乡青年深耕的田间地头……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的热潮中,地处山区的兴宁市,正以创新之姿、开放之态,解开人才强市密码,书写一篇以“产业聚才、高校引才、乡情系才”为核心的“兴宁经验”,为南粤大地人才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为兴宁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速。
今年春节,兴宁市2025年“春暖宁江”新春大型招聘会如期举行,求职者在各企业展位间来回穿梭,现场热闹非凡。
活动现场特别搭建的直播间里,招聘团队化身带“岗”主播,对着镜头在线详解企业概况、岗位要求、薪资福利等,为无法亲临现场的求职者提供“云端”求职机会,让就业岗位“触屏”可及。据了解,此次招聘会共有62家企业参加,提供的岗位多达3918个。招聘会采用“线下招聘+线上直播”模式,极大地拓宽求职者的参与渠道。活动期间,吸引了5000多人次进场求职,共收到简历533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58人次,线上直播间的点击流量及点赞次数突破2.2万人次。此次招聘会正是兴宁市锚定“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目标,扎实推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兴宁市抢抓“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时代机遇,精准绘制“产”“才”融合图谱,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模式。在人才定向培育方面,兴宁市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去年,辰浩医疗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与兴宁技师学院携手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目前已为企业精准输送73名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这种模式为我们解决了专业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输送来的人才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也很强,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辰浩医疗负责人梅文杰说。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兴宁市积极探索“柔性引才”策略。2024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学院何冰强教授带领的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奥浦合金工业有限公司。该团队帮助企业攻克了耐蚀涡轮精铸工艺研究与应用的难题,预计为企业新增利税900万元。行业领军人才唐道邦教授加入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助力企业研发肉鸽综合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有效破解了县域人才引进和科技研发的瓶颈难题。“唐教授的加入让我们在肉鸽养殖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提高了肉鸽的品质和产量,还降低了养殖成本。”金绿公司总经理陈伟波说。兴宁市还积极探索“人才+项目+资本”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主动与广东嘉应创投公司对接,成功为金绿公司和群宝电子引入梅州人才基金1300万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关键领域,有力推动了“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在2025年兴宁人才“开春第一课”——“兴宁鸽”电商与市场营销人才专题培训班上,广东财经大学教师朱立芳、邹起寿围绕“三农”自媒体运营、品牌价值锻造等当下产业发展的前沿课题,分享了电商和市场营销实战中的有效策略和成功案例,为参训学员提供前瞻性的市场行业洞察和电商营销的创新思路。课堂氛围活跃,学员热情高涨。“这场培训全是实用内容,‘干货’满满,真是一场及时雨。以前我们养鸽户只会埋头搞生产,对拓展销售渠道一窍不通。现在学会了电商运营知识,往后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了。”学员陈焕新在课后激动地说。兴宁市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高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目前已与华农、广财、仲恺等7所高校签订了《人才合作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探索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深度对接。如兴宁市主动对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邀请万小荣教授一行来兴宁开展技术帮扶活动。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推动兴宁油茶、花生等特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把脉支招,让当地农户受益匪浅。在推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中,兴宁市充分利用“双百行动”服务队的专业力量,助力叶塘温泉小镇旅游发展规划和黄槐军旅小镇规划建设,编制兴宁文旅发展规划。邀请专家开展DeepSeek应用专题培训会,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三服务”工作质效,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兴宁市还强化示范效应,积极发挥广东财经大学驻径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广东省戒毒管理局等“组团式”优势力量,通过改造新洲村综合种植示范基地、白石村葛根种植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全面提升,为周边25户农户提供就业,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
在“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中,一群青年满怀热忱返乡,将青春热血挥洒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土壤上。罗浮镇浮北村的“产业村长”罗振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16年,罗振兴辞去大城市的工作,返乡创立梅州市凰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心用产业化思维盘活乡土资源。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联农带农250多户,改造撂荒土地超500亩,近百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截至2024年底,凰嘉公司总营业额突破250万元,成为罗浮镇产业升级的标杆。
在兴宁,像罗振兴这样的“产业村长”共有253名。他们以知识重塑乡土、用情怀浇灌家园,形成了“一人带多户”的强大辐射效应。他们累计联农带农突破1万户,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让“产业村长”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IP。
兴宁市始终以乡情为纽带,积极凝聚振兴合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兴宁市统筹实施各类农民培养计划,累计投入170多万元,共培训兴宁鸽、丝苗米、电商等领域乡村人才1400多人。在科技服务方面,兴宁市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51名科技特派员到17个乡镇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技能培训、成果转化、创业辅导等“三农”科技服务。在志愿服务方面,兴宁市则深化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累计招募318名志愿者到基层一线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兴宁市还积极发挥“绿满兴宁人才服务团”成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成立5个乡村绿化种植技术指导组,采用挂点服务的方式,到20个镇街开展乡村绿化种植技术现场培训,惠及人数超4000人。
兴宁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兴宁市将紧紧把握“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战略机遇,落实“才聚梅州大行动”,大力实施来兴求职创业人员“免费住宿”“免费创业”政策,以最大诚意、最高礼遇、最优服务向四海英才发出最盛情的邀约,向社会传递兴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强烈信号。同时,深入实施“启航计划”,高规格开展“风起南粤 才涌齐昌”兴宁人才月活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促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为兴宁苏区加快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