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逸凡
人物史馆 2019-03-27 00:00:00

邓逸凡(1912.6.14—2004.9.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广东省兴宁县水口镇峭峰堡村(今小丰村)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红军师政治部秘书、宣传科干事、参谋处文书,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组织科科长,八路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教导营政治委员、政治部副主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纵队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直罗镇战役、东征、西征、山城堡战役、平型关战斗,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部主任、第二副团长,政治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等职。参与组织领导越南北部边界、红河中游、东北、宁平、和平、西北、上寮、奠边府等战役中的政治工作,参与领导政治学院的创建和教学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9月3日在广州病逝,享年93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民国元年)6月14日,邓逸凡生于广东省兴宁县水口镇峭峰堡村(今小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读书,11岁起先后入兴宁新圩正立、松树圩崇德、尚友小学和水口区立高小读书。  

1927年(民国十六年)秋,邓逸凡考入兴宁县兴民中学读书。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民国十六年),邓逸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民国十七年),邓逸凡被反动县政府通缉,辗转到汕头、潮州等地的铁匠铺、刻印铺当学徒。后为生活所迫,到国民革命军第5军独立团学兵队、第8路军总指挥部警卫队当兵。  

1930年(民国十九年),邓逸凡在粤赣边界中站地区布防时脱离国民党军,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红4军第10师政治部秘书、宣传科干事,红1军团第2师参谋处文书。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5月后,邓逸凡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组织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逸凡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巡视团主任。邓逸凡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115师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第344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教导营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8月,邓逸凡任八路军第5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随部东渡运河开辟淮海地区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邓逸凡任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邓逸凡任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1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建国之后

1950年7月起,邓逸凡任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部主任兼政治顾问组组长、第二副团长。参与组织领导越南北部边界、红河中游、东北、宁平、和平、西北、上寮、奠边府等战役中的政治工作。  

1955年回国后,邓逸凡任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参与领导政治学院的创建和教学工作。  

“文化大革命”初期,邓逸凡受到迫害。  

1969年后,邓逸凡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  

1977年-1984年,邓逸凡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2004年9月3日,邓逸凡在广州病逝,终年93岁。

 

上一篇:

下一篇:张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