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 > 探讨学术
校地联动绘就产业兴村新图景
探讨学术 2025-06-19 16:28:31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在天河区派驻兴宁市罗浮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罗浮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牵线搭桥下,暨南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兴宁市罗浮镇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以科技力量为当地红菇、油茶两大特色产业 “精准把脉”,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特派员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产业升级的系统思维。”罗浮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负责人表示:自 2024年与暨南大学建立合作以来,团队通过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及培育本土 “田秀才”的方式,推动红菇、油茶产业从“分散种植”向“链条化发展”转型。

图片1(1).png

图片2(4).png

图片2(2).png

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科技基因

罗浮镇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百年油茶树种植历史悠久,但产业升级面临技术瓶颈。暨南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与罗浮镇镇村相关负责人围绕“百年油茶树系列产品价值挖掘”主题,实地考察企业产品线,并开展专题研讨。

图片3(1).png

图片4(3).png

图片4(2).png图片4(1).png


调研中,镇政府、专家团队与企业达成共识:以“品牌故事+技术创新+文旅融合”为路径挖掘罗浮茶油“百年老树、古法工艺”的文化内核,建立产品溯源体系。

红菇种植再升级:从试点成功到标准化推广

在罗浮镇勤光村,2024年落地的红菇菌包种植试点首次成功萌发出红菇子实体菇蕾。今年,在曾勇标委员、上下畲村村干部的带领下,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上下畲村考察红菇林下种植基地,凭借专业研判选定4个试验点,指导村干部实施标准化种植。

图片5.png

图片6.png

“红菇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我们已完成多个试点的探索,将形成可复制的《红菇林下种植技术规范》。” 冉艳红副教授介绍,团队后续将推进 “三项行动”:制定标准化种植文件并建立区块链溯源体系,确保梅州红菇种质可控;开展油茶良种示范种植,同步研发油茶活性物质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联合地方政府打造 “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精品路线,让游客走进林间体验采摘,带动农产品溢价销售。

眼下,罗浮镇的油茶林正迎来新一季挂果,红菇种植基地的菌丝在腐殖土下悄然生长。随着校地合作的深化,这两大特色产业将在科技赋能下串起一条“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产品品牌化、业态多元化”的乡村振兴产业链,为苏区融湾先行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暨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