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记者在兴宁市第一中学见到了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陈建聪老师。面对这一重量级荣誉,陈建聪显得很淡然,但聊起他援藏的经历以及带领学生踢球奔跑的课堂,他便又神采飞扬。
1991年从体育学院毕业的陈建聪回到家乡兴宁,当起了乡镇体育老师,1998年进入兴宁一中任教。据其回忆,以前的体育教学环境并不如意,操场跑一圈便“灰头土脸”,每日还要提着桶去画操场的跑道线。但当年落后的教学环境和不高的收入并没有劝退怀揣足球梦想的陈建聪。他一直坚持带领学生奔跑在绿茵场上。2016年,已经46岁的他带着足球梦和年轻时对祖国边疆的向往,毅然报名踏上了西藏支教之路,一呆就三年。
一来到地处高原地带的西藏林芝巴宜区中学,时年已年近半百的陈建聪便出现了呼吸不畅、难以入眠等高原反应。“走路快一点都感觉喘不上气,更别说在操场上跑了,每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甚至有过打道回府的念头,但总想着今天坚持一天,明天再坚持一天,就这样3年过去了。”回忆起在西藏的日日夜夜,陈建聪至今记忆犹新。
“8个班,一天最多时有24节课。”支教3年,陈建聪不断突破身体极限和克服当地教学资源短板,把足球之乡的文化以及前沿的足球教学经验留在了体育教学资源极其匮乏的雪域高原。他以足球为媒,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甚至主动帮助农牧民纾困,促进民族团结,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还将多年足球教育理念编写成《校园足球》一书,不仅为当地足球教学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也成了林芝市第一本足球教材。在他的影响下,已有不少学生考取了全国各地的体育学院。
3年的支教经历给陈建聪留下满满回忆的同时,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些许不可逆的伤害,但他回到兴宁一中后依旧坚持在教学一线,带着3个高三毕业班的体育课。如今,因为身体原因,陈建聪的课时有所减少,但问及如果有机会是否还会进藏时,他坚定地说:“西藏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而对于“全国劳模”的这个新身份,陈建聪朴素地说:“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做的是教书育人的本分。虽然在体育老师里算是‘老头子’了,但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这也是劳模精神最好的体现。” (罗玮)
法官,在公众心目中的职业形象一般是穿着象征公平正义的法袍,在庄严肃穆的法院大楼里开庭审案。然而,有时因为当事人行动不便或者现场开庭普法等客观原因,法官为方便群众诉讼、普法民众,需要戴着国徽“下乡进村”,将神圣的国徽挂在田间地头,就地开起“临时法庭”,这是兴宁市人民法院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缩影,也是该院宁中法庭的日常工作之一。
据了解,宁中法庭有2个审判团队,由2个员额法官、3个法官助理和数名司辅人员组成,审理的案件包括宁中镇、永和镇、径南镇所有民商事案件以及福兴街道和宁新街道的婚姻家庭案件。一个国徽,一台打印机,一部电脑,一行4人带着数十页甚至数百页的卷宗是审判团队每次出庭的标配。把调解贯穿整个诉讼过程;每次临时开庭至少要到现场两次,是审判团队成员们对每一个案件的要求。“虽然庭审现场简陋,但这种‘上门服务’,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一个都不少,每一次的庭审都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宁中法庭庭长刘慧香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做好基层司法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情理并用的调解往往比直接审判更能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如最近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件,主审法官接到案件后,先后三次到现场查看并进行实地测量,详细了解案情始末。考虑到相邻关系的排除妨害纠纷在农村具有一定典型性,为方便当事人诉讼和普及法律知识,宁中法庭将法庭“搬”到当事人家门口,为当事人及旁听群众上了一堂“法治课”。案件依法判决以后,承办法官并不是一判了之,而是进村回访进行判后释疑,对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成功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真正实现息诉服判,案结事了。承办该案的法官何巧萍对此案深有感触,“在当地百姓眼中,进村普法和调解是司法为民的一种体现,也是给予他们的一种安全感。很多时候法官来了,当地百姓就会觉得棘手的纠纷有解决办法了。虽然下乡进村的工作量增加了,但老百姓的事情解决了,累点也值了。” (罗玮 兴法宣)
“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兴宁市慢性病防治院(以下简称“慢病院”)护士丘凌平轮值夜班。微信朋友圈满是浓厚的假日气氛,她自我“安慰”:我爱上班,上班使我快乐。护士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在慢病院肺科工作8年有余,丘凌平早已习惯。
出生于1996年的丘凌平自进入慢病院工作起,就一直在肺科任职。慢病院肺科通常以防治肺结核为主,因此除了院内的护理、患者健康档案管理等工作,丘凌平还时常负责一些结核病防治宣传工作。“看到肺结核患病率逐年下降,还有群众对于结核病的防治了解得越来越多,我也很有成就感。”丘凌平坦言。
毕业于普通专科学校的丘凌平,自参加工作以来便积极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并顺利取得护理专业本科学位。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她深知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平时有空常常上网自学,并将所学借鉴和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该院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何渊妹如此评价这个“95后”小姑娘:“在工作上她非常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家里孩子还小,但去年她还是主动申请支援防‘疫’一线,非常有担当。”
2020年3月至8月,丘凌平被抽调至兴宁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支援;刚回到慢病院没多久,2020年10月27日,收到增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防疫一线的通知时,她又第一时间报名。“想着自己有一些经验,就主动向主任申请了,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丘凌平说。
整整三个月时间,她两点一线往返于机场、酒店宿舍中,每天忙于对从重点地区来的旅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医学排查和采样等工作。国际航班时间不定,凌晨3点起床、4点到岗,身穿防护服不吃不喝连续工作数小时,都是常有的事。“要是遇上连续两个夜班,那简直是累到不想说话、不想吃饭。”丘凌平坦言。可一上岗,她又会精神抖擞:“每当听到旅客跟我们说‘谢谢’‘你们辛苦了’,以及听到他们感慨‘回到家真好’时,所有的疲惫都会一扫而空。”
经过3个月的奋战,兴宁支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医疗队于2021年2月4日顺利完成任务返兴。回到家,丘凌平两岁的孩子几乎“不认得”她了:“孩子还小,好在有家人支持我,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身为一名护士,工作繁重而琐碎,却意义重大。干一行爱一行,丘凌平非常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护理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为自己是护士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 (钟幸钰 张云)
4月30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出游高峰,径南镇东升村月形山乡村旅游景区内外一片忙碌。
位于径南镇中部的东升村,距离梅城、兴城都仅有半个多小时车程,交通便利。近年来,该村立足当地的月形山森林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本地特色挖掘,将全村“包装”成一个景区。2018年,梅州市月形山乡村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我们景区依然算是刚刚‘起步’。”梅州市月形山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国强告诉记者,“以前只有‘景’供游客观看,没有游玩体验项目。去年起,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引进资金,提升、改造了景区景点,多了游泳池、钓鱼场、游船、观光车、果蔬采摘等项目。”潘国强是返乡青年,2015年他从深圳辞职返回东升村,参与规划景区的发展。
作为乡村旅游景区,游客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平日只有少量自驾游客,因此工作人员数量并不多,但人人都身兼数职。走进景区游客中心,工作人员徐灵钰正在收拾柜台,平日里她管理景区的财务开支,偶尔还兼任体验项目售票员、游泳池售货员。开着车辆外出的曾瑜,正准备去运载物品,为“五一”假期做准备,他调侃自己是“打杂”的,没有固定工作内容,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跑。
在这里,村民们不仅享受着景区的风景和便利,有需要时也能化身“工作人员”,为景区和游客服务。在即将正式营业的水上餐厅,杨燕莲正在包厢里打扫卫生,她家离景区步行只需要五分钟。餐厅即将开业,里里外外都一片忙碌,她是被临时喊来帮忙的。
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的创业就业。在月形山旅游饭庄,老板赖仕文告诉记者,自己是梅县人,在东升村建设乡村旅游区之初便来到这里创业,如今更是住在了村里,成了“新东升村民”。饭庄里还有4名员工,都是本地人,旅游高峰时他还会叫周边的村民过来帮忙。正是午饭时间,刚坐下没多久的赖仕文就因店内繁忙,又从招待顾客的“老板”“服务员”变身成为“厨师”,进入厨房备菜。“近年来乡村旅游兴旺,景区升级了,我们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赖仕文说。
5月1日, 2021“茶果飘香·醉美径南”系列活动在东升文化广场举行,村里热闹非凡。从一个荒芜落后的小山村,变身秀美迷人的乡村旅游胜地,月形山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正是由这一个个奋斗者成就。逐梦乡村,奋斗不息。潘国强告诉记者,未来,他们还将发展运动驿站、研学基地等,不断丰富景区的内涵,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钟幸钰)
来源:掌上梅州
上一篇: